Sunday, March 30, 2008

Summer Internship

這學期真是忙碌至極,網誌也許久未更新,趁著這陣子申請實習告一個段落,紀錄一下這陣子的一些心得。

來美國之前,就一直希望能利用在美求學期間,找機會進入大企業實習,提升一下本身的視野與歷練。一般來說,當年秋季班入學的研究生,可以申請隔年的暑期實習機會,申請時間因領域而異,以Technology為例,從一月開始,各大公司會陸續到各個學校進行Information Session。NYU由於佔地利之便,許多華爾街的金融服務公司,都會把NYU列為Core School,我本身由於對財金的領域還頗有興趣,就讀的學校又以財務著名,所以鎖定的實習機會都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為申請目標,總計透過NYU On-Campus Recruitment申請了6間投資銀行,3間Commericial Bank,1間顧問公司,拿到三間Offer。最後決定去心目中的Top 1。

- M公司(Accepted)
M公司的IT部門被譽為華爾街上最強的團隊,我自然也對於這間公司情有獨鍾。事實上,相較於G公司第二階段面試時的肅殺氣氛,M公司第二階段的面試就顯得活潑且輕鬆許多:我們被要求參與分組製作冰淇淋店,中間還會有狀況題要求我們本來互相競爭的兩組合併,最後則對我們的企劃進行presentation。在Group Project結束之後,則是與三位面試官獨立進行面試:兩位Technical Interview、一位Behaviour Type。我自認在Technical這邊的表現很不錯,基本上被問到問題都能順利答出,而Behaviour的面試題目比較天馬行空一點,不過她似乎對於我的回答也顯得很滿意。最後Morgan Stanley還安排了所有的面試人員一同進行晚餐。我也藉此認識了一些來自他校的學生。

- G公司(Accepted)
面試前一天相當貼心的邀請所有面試學生參加晚餐派對,除了能跟其他實習候選人認識外,還有機會能跟公司內的員工聊天。簡而言之,就是MBA相當強調的Networking。

第一輪的On-Campus Interview,我自認表現不是很好,很多問題由於事先未準備到,所以在回答時顯得很不流利與順暢,G公司的兩位面試官都是屬於VP以上層級的主管,顯然對於我過去的XBRL Project相當感興趣,許多問題都針對這邊而來,反而技術的問題沒有太多著墨。面試完第一輪,我直覺是應該會被刷掉了。不過沒想到我一路被選入第二輪的Super Day,到最後順利拿到Offer。G公司的第二輪相當特別,基本上就是一整天的面試,早上八點報到之後,HR的人會發給每位候選人一份文件,裡頭載明了每個人今天的行程,G公司的規則是:每一實習候選人可以被最多三個部門選擇,每一個部門要與三位面試官進行面試。所以搶手的實習候選人,基本上有可能當天就要與三個部門九個面試官進行面試,說是面試馬拉松也不為過。我比較遜,只有兩個部門對我有興趣:Firmwide Technology與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。Firmwide的技術面試我自認表現還不錯,所有的問題都能答出來,可是跟最後一位MD等級的高階主管面試時,卻被電的相當慘,因為我並沒有順利主導到我想要回答的問題上。最後是Infra Tech選擇我。

- U公司(Accepted)
U公司的第二階段面試也是一整天,地點在它們位於康州的總部,一棟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大Trading Floor的建築物。同樣是有三組面試:一組Technical Interview、兩組Behavior Type Interview。Tech Interview我答的不是很順,被問到比較偏向Brain Teaser的題目,我通常臨場反應都不好。而相反的,或許被問的問題都有事先準備過了,Behavior Type的面試我就答的很順了,兩位面試官也顯然十分滿意我的答案。在經過一個早上的面試,中午時U公司刻意安排我們與面試官一同用餐。這段時間我也盡量跟面試官聊天,講笑話,反正就是裝熟就對了。

下午最後一關,跟M公司一樣,也是Group Project。我們被要求在25分鐘內討論一份針對年輕族群信用卡的行銷企劃案,我跟ethan被分在同一組,其他組員都是印度人,整個過程你會發現這些老印話夾子沒停過,不過討論的方向過於天馬行空,而且印式英文口英超重,我跟ethan實在很難切入,我過程中只提出了校園認同卡的想法。在有限的時間裡,我索性拉一塊大看板過來寫上我們的目標與限制,不然一群老印在那邊胡蓋一番最後卻是沒結論,還希望大家的討論在盡量聚焦。結果我這樣的表現被面試官認為具有leader的特質。

刺激的Group Project結束後,就是號稱全世界最大的Trading Floor的參訪。然後結束辛苦的一天。

- L公司(Rejected)
跟五位面試官分別面試,這是我所有拿到on-site interview被電的最慘的一間。基本上被問的問題都很刁,甚至於還有一位面試官要求我在5分鐘內設計一個google的網路索引系統。反正這邊面試過程就是諸事不順,偶而有一兩題我回答的還不錯的,竟被面試官說我已經事先準備過,所以他不考量這題的客觀性,最好是你面試都不用準備的啦!

這間實在表現太糟糕,隔天就接到HR拒絕的電話。

- B公司(Pending)
面試的過程是一整個混亂:原本約好3:30的面試,我等到4:00才被HR的人帶到IT部門的樓層見面試官。面試官當時還在跟他的同事討論系統,我就乾站在旁邊等了幾分鐘,面試官才蹦出一句話:"OK, Let's go to find a boardroom!"。整個IT部門繞了一大圈,才找到空的會議室。一進去,面試官借了我準備的resume開始看(顯然事先就沒準備要面試),看完後,爆出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:"Well, I know you are a smart guy, and I don't really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you. So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me?",靠,是我面試你還是你面試我呀?不過好歹我是有備而來,當然不能讓面試官看扁NYU的學生,馬上用認真且充滿熱情的眼神,問了幾個事先準備好的問題。然後面試官又跑去找了另一位員工進來跟我談,一樣沒準備,看了我的resume之後,叫我自我介紹,然後就結束了。

面試完的隔天,就傳出公司財務週轉不靈的消息,最後被JPMorgan併購。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面試的過程會如此混亂。

- Bank of America(Rejected)
只有On-Campus Interview,被其中一位聰明的印度女生電的很慘。最後還請我到外面去做題目。一個月後收到拒絕信。

- McKinsey(Rejected)
號稱全球最頂尖的顧問公司,HR的流程卻是極度混亂。先是寫信跟我確認我方便面試的時間。我寫著" I won't be available during 14:00~16:00 ",他卻一直看成 " 4:00~6:00 ",所以把我安排在下午三點(15:00)的時間。我回信跟他說這個時間不行,他還以略帶不悅的語氣回覆我。

面試當天,才發現我原訂面試的面試官都被更改了,兩位面試官竟然問我幾乎相同的問題。實在很誇張。最後也沒能拿到Offer。

- Citigroup(Rejected)
連面試都沒有,就直接被拒絕了。

- Deutsche Bank
連第一階段面試都沒有,就直接收到已經額滿的通知。

- Barclay
這間根本來不及申請On-Campus Interview。

No comments: